義烏是浙中規模最大的台掛歷、年畫商品的集散地,往年這時正是銷售旺季,而今年,相關商家一臉愁容。“以前是接訂單接得手軟,現在是收退單收得想哭。”義烏一小企業主說,今年至少損失上百萬元,“一倉庫的台歷都成了廢紙”。專家指出,企業應意識到並及時轉變生產服務對象,不能再過分地依賴公款消費。(《新京報》12月23日)
  一倉庫台歷都成了廢紙,這委實可惜,其實也是一種資源浪費。不過,讓這些台歷堆在倉庫里,似乎總強過其肆無忌憚地出現在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台歷雖小,送台歷的風氣一旦剎住,其對於整個社會的積極意義不容低估。一者,不再送來送去,可以節約大量社會成本;再者,事雖小,影子卻長,也可杜絕由此而產生的巨額公款浪費。
  台掛歷之所以滯銷,其根源還在於相關企業缺乏對於市場風險的預判意識,甚至存在“再撈一票”的僥幸心理。儘管中央禁令10月底發出來時,台掛歷基本上已印刷完畢,但仍有敏感的企業意識到了過分依賴政府訂單和公款消費可能存在的風險,因此及早轉產,轉向大眾消費,從而減小了市場帶來的震蕩。
  自中央發出八項規定以來,儘管有些企業也隨之“轉變作風”,但囿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市場慣性,乃至對於政府在約束自身上的習慣性疲軟,很多目標客戶一直鎖定在公款消費的企業並沒有警覺,因此摔得很慘。在他們看來,相關禁令和規定此前也曾有過,不過,很快就時過境遷。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很多企業,比如,餐飲企業、廣告公司等。這其中,很多企業的商業行為實際上就是為政府消費定製的,其商業業績的波動起伏,完全取決於政府禁令的鬆緊。從去年以來,隨著八項規定的剛性執行,很多高端餐飲企業、專接政府訂單的代理公司生意蕭條,難以為繼。倒是一些轉向迅速的企業,得以在市場上分一杯羹。
  從市場角度看,中央關於轉變作風的八項規定實際上意味著一種洗牌。一方面,那些專註於政府、公款的生意,其商業形態、格局註定會發生變化,除了總量萎縮乃至消失之外,依然存在的消費支出,可能會以更公開、更公平的方式進行,或者招標、或者外包;另一方面,部分專吃公款甚至涉及政府官員與企業不當利益輸送的企業,將直接死掉。
  小小台歷,就是一個風向標。敏感的人們不僅可以從中看到政風的變化,感受到風清氣正,還可從中看到商業形態的變化,察覺到以往那種寄生於政府乃至個別官員身上的畸形商業的大潰敗。儘管目前還不能完全祛除類似的扭曲和畸形,但公眾已經感覺到了變化。  (原標題:小小台歷,就是一個風向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v88vvbfw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